安定:将基层党组织建成推动精准扶贫的坚强堡垒
发布时间:2015-11-30 09:57:55 新闻来源:本站编辑
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党组织书记和广大党员的作用,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基层党建有机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安定区委在广泛调研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主动把握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常态、顺应新形势,按照“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挥好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抓好六项重点,强化一个责任”的工作思路,引领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精准扶贫的主战场,为致力扶贫攻坚、加快转型升级和建成小康安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实施能人引领: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党组织书记是引领地方发展的领头雁和排头兵。
高峰乡贡马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月兰是全乡的致富明星。2011年5月,她被乡党委任命为贡马村党支部副书记,2012年6月又以全票当选为贡马村村委会主任。根据养殖业见效快、发展可持续、群众易接受的特点,结合辖区内饲草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她带领群众发展养殖业,带动发展20只以上规模养殖户50户,养殖户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在贡马村群众中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只要陈月兰干什么、引导大家干什么,大家就干什么,只要肯吃苦,收入肯定少不了。
该区认真实施“能人引领、强村带动”工程,按照“一好双强”标准,深入推进产业能人进村班子工作,推选1043名产业能人进村“两委”班子,其中154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195人担任村委会主任,分别占52.9%和67.1%,有效增强村班子致富带富能力。对村班子配备不全的村及时选优配强班子,对群众意见大、不能胜任工作的村干部予以调整,对确实无合适人选的村选派乡镇优秀党员干部挂任,村干部队伍整体能力素质得到进一步加强。今年,各乡镇共调整配强46个村7名村党组织书记、6名党组织副书记、1名村委会主任、31名村文书,选派6名乡镇优秀年轻干部挂任村党组织书记,储备村级后备干部队伍698人,其中产业致富带头人258人。
在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的基础上,还注重培训、监管、激励等工作,落实村干部离任补贴翻番,区财政列支120万元,为每名村干部年增加报酬1000元,并列支20万元,对全区10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以奖代补形式进行奖励,有效激发了村班子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安定区整合省市区力量,在全市率先组建了由1102人组成的135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和157个非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为全区贫困村选派村党组织第一书记135名。
内官营镇中河村是今年的脱贫村,在省委选派挂职区委副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杨元成同志的带领下,组织全村帮扶队员、包村干部、村社干部、致富能人和志愿者34人,建立4个精准扶贫先锋队,推动精准扶贫任务落实,制定到村到户帮扶计划43份,具体帮扶措施126条,协调争取各类帮扶资金1495万元,通过实施供水入户工程、农村电网改造、道路维修、危房改造、易地搬迁、植树造林等项目,发展壮大种植养殖业,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扩大组织覆盖:增强村党组织带动能力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带来的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土地荒芜的问题日益突出,“地由谁来种、人到哪里去、钱从哪里来”成为制约农村发展难题,基层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破解难题?
通过探索实践证明,就是要建强村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党组织书记和农村党员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先锋模范作用。
石泉乡吕坪村农产品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创新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机服务队+农户”的发展模式,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强彩霞响亮地提出了“地由我来种,人到城里去,钱从地里来”的口号,在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的带动下,石泉乡吕坪村群众发展养殖、种植业,户均从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转、农机服务中获得收入2万元以上,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安定区各基层党组织主动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涌现的形势,深化“双培双带”、“三链”建设实践,及时跟进党组织设置,积极推行“1+x”党组织设置模式,45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具备党组织组建条件的92个,已组建36个,计划组建56个,强化党组织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引领各类新型经济主体规范运作,充分发挥作用,参与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拓宽群众致富增收渠道。
针对养殖专业合作社多引发的相互竞争大、牛羊售价不稳定等问题,李家堡镇窑坡村在5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成立村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完善了5个合作社工作职责,建立了发挥各自优势、多样带动方式、统一销售价格、合作共同发展的机制。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发展养殖业,扶持本村和周边村发展养牛户53户,受益群众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实现了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组织覆盖,极大地增强了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落实民事村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办事跑的路少了、态度热情了、效率提高了,这些都是群众看在眼里的明显变化。
为解决群众办事跑远路、多头跑路的问题,安定区建立镇便民服务大厅、村便民服务室、社民事代办点三级便民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并不断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力度,近5年来,筹集资金1.2亿多元,新建、改扩建和维修改造村级活动场所248个,平均面积达到260平方米。为全区292个村全部配备必要的食宿设备,实行乡镇驻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服务在村,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综合服务功能,努力做到民事村办。
同时,深入推进群众有连心卡片、干部有民情日记、镇村有工作台帐、服务有群众评价“三有一评”措施,发放连心卡片8万多张,印制民情日记3300余本,采集家庭信息8万余份,解决群众关切问题2.18万件,实现政策宣传到农家、增收措施到农家、意见征求到农家、服务调解到农家、帮扶解困到农家、作风转变到农家。
安定区在不断地探索实践,竭诚为群众提供快捷高效的便民服务,有效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注重能力提升:建设“技能型、复合型”乡村干部队伍
乡镇干部文化程度高了、年龄轻了,但有些干部却离群众的距离远了,不会搞群众工作了。
针对这一问题,该区从提升基层干部发展经济、改革创新、电子商务、依法办事、化解矛盾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入手,积极整合培训资源,今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2期,培训乡镇科级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村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1559人(次),努力打造政治坚定、素质优良、作风扎实、精干高效,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需要和推动精准扶贫的干部队伍,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的活力。
注重发挥人才在推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加强金融、电商、科技特派员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建成马铃薯产业人才开发、畜草产业人才开发、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企业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党员人才创新创业示范、生态农业人才创新创业示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实训等7个人才基地,培训各类人才11215人次。研究制定《干部人才支持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优秀年轻干部助推精准扶贫、副科级后备干部和科技人才到贫困村挂职服务、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发、拔尖人才网上扶贫支持、大学生村官精准扶贫建功立业、科技特派员智力帮扶、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助推、金融人才助力精准扶贫、乡村干部能力素质提升“九大工程”,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将450名市区农口单位科技人员分配到135个贫困村对接帮扶,开展各类服务2500多次,培训农村劳动力1.56万人,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有思路的优秀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
动物防病、蔬菜病虫害防治、信息咨询……群众哪儿有需要,哪儿就有乡镇干部和各类人才提供技术服务的身影。
开展整顿示范: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
巉口镇石家岔村曾因班子涣散、群众反映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群众意见大被确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整顿转化,镇党委通过约谈村班子、充实驻村干部力量、改善基础条件、化解矛盾纠纷等有效措施,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种植马铃薯3800多亩、全膜玉米2000多亩,新建养殖小区1座,发展养殖大户21户,积极争取项目资金40多万元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提升改造,争取资金1000多万元对通村道路进行硬化,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昔日的后进村变成了今日群众点赞的先进村。
该区按照“抓两头、带中间”思路,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全力打造5条农村基层党建示范长廊、建设50个党建示范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按照“木桶原理”,紧盯薄弱环节,对今年确定的29个农村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按照“强班子、化矛盾、办实事”要求,通过调整配强班子、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化解矛盾纠纷、健全完善制度等措施,解决信访案件21件,化解矛盾纠纷43起,直办代办民事2100余件,帮办实事460余件,提升了齐心协力抓扶贫攻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香泉镇池沟村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一中心工作,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充分发挥便民服务室、党代表工作室、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点、农家书屋、村级卫生室、乡村舞台等基础设施作用,发挥综合服务功能,着力打造村级活动场所服务群众示范点,办群众提供集信息咨询、警务服务、金融服务、民事办理、文化娱乐、技术培训等为一体的便民服务,直办代办事项800多件,让群众得到了实惠。
打造阳光村务:加快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步伐
“现在村里落实的一些涉及大家的事项,如贫困户、低保户的确定、资金的发放等都召开群众会议让大家说了算,并通过公示栏、明白墙进行公示,自己享受什么政策,看一眼就能明白,我们群众心里也亮堂多了”。巉口镇各基层党组织建立了公开公示台帐,实行政策、项目、资金三公开,群众对村班子放心了,村党组织的公信度也提高了。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体是群众,群众更有话语权和知情权。各贫困村将“1+17”精准扶贫方案、贫困村17项脱贫目标和贫困户12项脱贫目标、帮扶措施、帮扶项目等,通过公示栏和政策明白墙向群众公开公示,让群众参与和监督,既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又推动工作任务的落实。
以支农惠农政策公平公正落实为重点,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健全完善村级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设立公示栏和政策“明白墙”,将村级重大事项决策、低保评审、惠农资金发放及村级财务收支等情况及时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步伐。
工作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抓落实。坚持把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保证,区委常委会坚持经常性研究基层党建工作,专题研究党建工作6次。区委组织部部务会议定期听取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任务落实情况汇报。建立21个乡镇(街道)党(工)委及书记抓基层党建责任、问题、任务“三张清单”,明确党组织书记研究谋划、汇报衔接、推动落实、督查调研、强化保障、建章立制等6个方面责任;结合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述职评议时,区委书记点评问题及平时掌握问题,列出抓基层党建存在问题158条;将基层党建重点工作细化成212条具体任务。8月下旬,全区召开农村基层党建分片观摩会,抽查农村基层党组织48个,逐乡镇逐点进行点评,对全区农村党建工作进行了一次检阅,保证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各乡镇党委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主要负责同志强化责任担当,把党建主体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管在份上,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部署推进措施,积极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从严从实落实党建工作各项任务,乡镇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职责,有效推进联系村基层党建任务的落实、衔接、督查等工作,形成书记抓、抓书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
以加强基层党建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检验抓基层党建的工作成效,安定区将基层党建和精准扶贫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全区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正迎难而上,尽全力打赢一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