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引领幸福路 ——记全国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香泉镇陈家屲村党总支部
发布时间:2016-07-26 08:22:46 新闻来源:本站编辑
炎炎夏日,走进安定区香泉镇陈家屲村,平坦的水泥路旁绿树成荫,宽敞整洁的农家小院内欢声笑语不断……
近年来,陈家屲村党总支部紧密结合农村党建工作和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实际,围绕精准脱贫核心任务,采取“双进双促”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和服务功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助推村域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今年,陈家屲村党总支部同时荣获全国、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强班子 聚合力 当先锋
“‘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好一世穷’,这是我和村班子、群众常说的一句话。”在问及党总支部书记马俊是如何带领群众发展时,他坦言到,“对于我们村来说,11个社404户农户就是一列行驶在脱贫致富路上的火车,‘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就是车头,要使这列火车跑得快,关键是要靠我们班子跑得快。”
按照区委“一好双强”要求,陈家屲村党总支部集思广益,总结提炼出了党员进协会,种养大户进党组织,党组织促协会规范运转,协会促群众增收致富的“双进双促”措施,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上。通过选、派、挂的方式,选优配强班子,推选2名致富能人任党组织书记、村主任,1名大学生村官任主任助理。从退伍军人、产业带头人中筛选储备村级后备干部10人,凝聚引领群众发展的强大合力。
争项目 强后劲 夯基础
“我们过去‘穷’,‘穷’在交通上,路不通;‘穷’在吃水上,水不通;‘穷’在用电上,没电用;‘穷’在住房上,房不成,村干部说话没威望,老百姓没精神。”村主任马秀兵说。
近年来,村党总支部从解决制约全村发展的水、电、路、房等瓶颈问题入手,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衔接争取“一事一议”、农网改造、通畅工程、危房改造、土地整理等项目,落实项目资金497.8万元,先后完成供水入户工程359户、改造农村电网104户、硬化镇村道路1.4公里、砂化村社道路16.5公里、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81户,新修村级标准化卫生室1座,实施村庄改造11户,整理土地600亩。
“现在村上家家吃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水泥路,用上了动力电,住上了砖瓦房,心里亮堂了,日子过得舒坦了,奔小康的信心也更足了。”从只言片语间,笔者感觉到马秀兵的“腰杆子”挺了起来。“下一步,我们还要建设全镇第一个高标准文化广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高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聚能人 兴产业 促增收
37名党员加入协会,22名种养大户成为中共党员,2名致富能人任协会党组织书记……村党总支部把培养选拔致富能力强、懂技术的党员吸纳到村“两委”班子当中,有效地实现了致富能手和党员之间的双向培养。
村党总支部采用“双进双促”模式,发挥“能人效应”,充分发挥本村群众善养殖、会经营和耕地面积大、土地肥沃的优势,带领全村村民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产业发展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良好势头。
该村牛存栏量达到1560头,户均3头,养牛5头以上的规模户156户,占养殖户的42.2%;羊存栏量达5400只,户均17只,养羊10只以上的规模户270户,占养殖户的72.9%;新增规模养殖户138户,同比增加了39.4%,新增规模种植大户85户,同比增加了42.2%;特色手抓、牛肉拉面、伊清香和口口香烤馍已独具特色,形成市场竞争力。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559元。
解难题 办实事 聚民心
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是富,在脱贫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这是陈家屲村党总支部在脱贫攻坚中确定的奋斗目标。
四年前,村民陈录元一家是该村的贫困户。在村班子的帮助下,2012年,陈录元贷款4万多元购置了一台中型拖拉机,在农机服务中赚到了钱;2013年,他家的两个孩子享受了助学贷款,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2015年,他又得到政府精准扶贫专项贷款4万元,引进了4头奶牛和5只小尾寒羊,搞起了养殖。9月份,他拿到了8.56万元的政府补贴,购买了15.8万元的大型拖拉机。2015年,陈录元家的收入超过了6万元,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像陈录元一样的贫困户为何短短几年时间就今非昔比?巨变的背后,是该村党总支部拔穷根,摘穷帽,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准实践。
村党总支部针对部分群众发展产业缺资金、缺技术、缺渠道难的问题,先后为50户贫困户落实各类贷款260.6万元,为200多人提供了种养技能培训班,为30户农户提供致富门路。同时,依托“淘宝、美团、微信”三大销售平台,建立起了电子商务服务点,将回族特色面点、农家谷物杂粮、特色牛羊肉等农家产品,通过团购套餐和电话预定的方式进行配送,打造香泉“1小时经济圈”优质服务,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群众收入。
优环境 换新貌 显特色
现在的陈家屲村,水泥硬化的路面干净宽阔,一幢幢整齐划一的漂亮新居气势恢宏。闲暇之余,村民们说过去、谈今天,无不感叹如今的美好生活。
近年来,村党总支部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人而异”的原则,实施总投资904.4万元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规划占地45亩,安置农户80户。同时,村党总支部争取民族发展资金130万元,实施民族文化广场建设项目,硬化活动场地5000平方米、建设塑胶篮球场地2个,并配套各类健身器材和设施,投资25万元对项目区进行亮化绿化,建成了集民族小吃、农家住宅、养殖园区、民俗活动为一体的综合安置新区。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特色住宅区、名优小吃商业区和标准化暖棚养殖区的“香泉回族民俗第一新农村”。
来源:中国·安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