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四个突出”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
发布时间:2017-05-24 10:04:47 新闻来源:本站编辑
安定区主动适应新形式、新常态,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务实举措,狠抓社区党建工作,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和服务功能,推动城市社区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是突出队伍建设,提升能力水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一好双强”标准,结合换届选举,将一批年轻化、学历高、能力强的干部选进社区“两委”班子,进一步配齐配强社区“两委”班子,优化社区“两委”结构。全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分别为36岁、33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83%、86%。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定期排摸党员关系,查找失联党员、口袋党员和隐形党员,确保党员教育管理不漏一人。推行党员教育培训“3+1”工作法,即把“结对帮学”“线上助学”和“模范带学”等方法与全面落实“党员固定活动日”有机结合,有效解决了党员培训方法陈旧、集中困难、缺乏长效等问题,促进党员学习教育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吸纳各行业、各领域人员充实到志愿者服务队伍,建立健全准入登记、退出等相关机制;健全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到所在社区和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双报到”志愿服务注册登记、活动开展、信息反馈等机制,实行社区与单位双重管理、双向考评,做到月汇总,季通报,年考核,确保志愿者服务行动全员参与、常态开展、注重实效。
二是突出基础夯实,强化服务功能。稳步推进社区阵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综合服务功能,有力促进社区组织建设。对阵地老旧、面积狭小、服务设施不完善及新分设的北街、大城、铁路新村、中华路、西河、中西和南川等社区通过项目争取、单位自筹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解决服务阵地1440多平方米,强化了服务管理功能。不断完善“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爱心超市”“电子图书阅览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百姓舞台”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逐步配备党建活动、电教设备、办公桌椅和文娱用品等必要办公设备,规范各类档案资料,有效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同时,积极协调部门整合资源,着力将党员活动阵地向小区楼院一级延伸。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计划对新分设社区和建筑面积在300平米以下的社区阵地,下气力予以解决。
三是突出载体创新,增强组织活力。创新组织载体,纵向上形成社区党总支,小区楼院党支部,网格楼栋党小组,使党的方针政策由上到下传达到千家万户,同时将社情民意及时反映到党组织,便于党组织科学决策;横向上社区成立“共驻共建工作委员会”,把辖区企事业单位吸纳进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实现“思想工作联做、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环境卫生联抓、文体活动联谊和党建工作联创”的社区服务新常态。创新学习载体,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基础上,落实领导干部到党校上讲台、到基层党组织讲党课、到社区作辅导、到所在党支部参加集体学习为主的“四到”活动,采用“送学上门”“流动课堂”“手机课堂”“微型党课”等方式,强化党员教育,激活基层党组织活力,形成党员教育全面覆盖、活动全参与的良好态势。创新活动载体,充分发挥特色支部作用,以文化宣传、矛盾化解、服务提升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并以现场教育、志愿服务和党员干部设岗定责等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切实做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名党员带动一个群体”。创新宣传载体,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宣传作用,开设微信、飞信、QQ等交流群30多个,开通官方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平台,强化社区建设宣传。
四是突出服务特色,促进作用发挥。强化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树立服务理念,全面推行“民情流水线”工程、社区“网格化”管理、“一站式”服务、“双报到”志愿者服务等,推动社区党组织建设和社区服务规划化、制度化。推行街道社区“大工委制”工作机制,打造艺友民乐团、鸿源物业管理公司等特色党支部,从思想宣传、服务居民、社会管理等领域引领社区“共驻共建”,将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和共建单位常委轮职制落到实处。依托“一站式”便民服务、社区网格化管理等载体,落实“四个一”(精准细致一把尺、公正透明一杆秤、廉洁从政一面镜、志愿服务一颗心)服务标准,有效整合辖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商业服务网点等优势资源,积极推行医疗卫生、家政、居家养老、“五点钟”课堂、“一元钱爱心”捐款、政策法规咨询、民事代办等“贴心送”便民服务,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提升服务能力,实现服务零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