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五个一批”促村集体经济“达五倍增”

近年来,安定区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夯实基层基础、建设美丽乡村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头戏来抓,采取“五个一批”举措,深入实施村集体经济“达五倍增”行动,确保2025年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80%以上。

支部引领推动一批,夯实堡垒“强内力”。坚持党建引领,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选优配强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夯实村级组织基础。注重发挥村党组织在引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村党组织或党组织书记及村“两委”成员牵头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两委”成员、后备干部与集体经济组织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交叉任职,采取“村企联建、合作社联营”的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长期合作,建立起村集体、村民、第三方等“多赢”利益联结机制。截止目前,全区306个村全部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除下派干部和专职化村党组织书记外,其余192名村党支部书记全覆盖担任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提供了统一领导。

项目扶持带动一批,强劲保障“添动力”。坚持把项目投资作为推进“达五倍增”行动的“强引擎”和“硬支撑”,以中央和省级财政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项目村、全国组织振兴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为重点,通过“政府扶持、注资入企、产权到村、折股量化、固定分红、滚动发展”等模式,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持续加大对产业基础薄弱村的项目扶持力度。按照“区域项目整合、村级集体资产、发展成果共享”思路,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注入产业发展资金、以奖代补、争取上级补助资金等多种方式,依托龙头企业,实施党建引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行动,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特色产业促动一批,集约经营“增实力”。坚持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巩固扩大“7+X”农业特色产业为重点,紧盯“5678”关键指标,充分发挥产业大户、村集体经济带头人作用,通过集体自办、招商引资、能人领办、入股联营等形式,牵头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等经营主体,大力发展“薯草畜菜”种植加工、牛羊养殖、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精心打造品牌化、市场化、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标准化、规范化的集约运营。建立完善以“集体经济+龙头企业+农户”为主、多元模式竞相推进的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广泛吸纳周边企业和农户参与,努力将个户产业紧紧依附在特色产业链上,持续壮大集体经济。

抱团发展驱动一批,集群成链“聚合力”。坚持“一盘棋”发展思路,注重发挥党组织引领带动作用,采取组织联建、产业联动、企社联合等方式,联结众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成立大型产业园并组建产业园党委,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强村示范、以强带弱、弱村跟进等帮扶带动抱团发展机制,通过“联合建”的方式,推动村与村党组织建立联合党委,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产业发展优的村与基础差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在市场信息、政策法规、资金技术、产业技能等方面进行帮扶,加快强村集体经济增长,推动弱村晋位升级,形成强村弱村同频共振、发展互促、共同富裕的良好局面。

盘活资源撬动一批,挖潜增收“添活力”。坚持分类引导、多措并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不断盘活村级集体资产资源。立足区位、资源、人文等优势,科学开发山、水、林、风景等自然资源,精心打造了农家乐、度假村、休闲观光农业等“资源开发型”集体经济。对现有的闲置和低效利用的集体资产资源,通过租赁、承包、联合开发等多种灵活方式,提高资产利用率和周转率,解决了部分村资源挖掘整合不到位、利用率低的问题,实现了变“闲”为“宝”。对已盘活的资产资源,通过投资、入股、建设基础设施等运营方式,不断扩大规模,形成叠加效应,推动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