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四抓四有”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子
发布时间:2022-05-13 19:07:43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近年来,安定区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乡村治理的有关安排部署,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治理的全过程,通过抓品牌、抓班子、抓制度、抓经济的“四抓举措”,实现乡村治理有引领、有组织、有保障、有基础,全力推进乡村治理高质量发展。
抓品牌、树典型,实现乡村治理有引领。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推行以“村‘两委’成员进入新型经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以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促进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效带动促进乡村振兴”为主要内容的“双进双促”模式。紧紧抓牢党员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两大关键主体,通过双向组建、双向培养、双向进入、双向提升“四个双向”措施,解决了“组织怎么建”“队伍怎么育”“产业怎么兴”“农民怎么富”的问题,形成了“党建链”串联“产业链”“致富链”和“振兴链”的保障引领机制,实现了基层党建、乡村治理和农业产业发展的集成创新、协同推进。初步构建了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形成了共建共治的新格局。
抓班子、建队伍,实现乡村治理有组织。持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着眼追赶发展对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合理选配使用干部,特别是注重选优配强各级“一把手”岗位。推动考察识别干部向一线发展,探索运用大数据手段知人识人,为选用干部做好分析研判。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实施“3321”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计划,健全完善育选管用机制,大力储备专业型干部。从严从实开展村“两委”换届工作,通过全面摸清村情选情,严把人选质量关口,紧盯程序规范选举,加快“一肩挑”工作进度等多种举措,圆满完成了村“两委”换届工作。全区19个乡镇306个村成功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村党组织班子,换届后村党组织干部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实现了年龄、学历“一降一升”目标。采取“三帮带、五个一”措施跟踪培养专职村党组织书记96名、村文书22名,健全完善1061名村干部和1836名后备干部信息库。
抓制度、促标准,实现乡村治理有保障。严格落实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指导建立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决策程序、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支部“双述双评”等制度,以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村党组织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深入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持续推进农村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切实做到管护有制度、维护有资金、看护有人员。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和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群防群治力量在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办理、民间纠纷调解、治安维护协助、社情民意通达等方面的作用。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依托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妇女议事等各类协商活动,丰富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渠道,实现村民事村民议、村民管。
抓经济、强建设,实现乡村治理有基础。坚持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构建乡村治理格局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举措。牵头制定《强化党建引领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并督促指导各乡镇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策”的要求制定村集体经济五年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明晰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制度保障。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主要采取“五个一批”举措,创新发展路径,拓宽增收渠道,着力提高村级“造血”功能,逐步形成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持续抓好阵地建设,把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为集办公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医疗卫生、文体娱乐等为一体的党群综合服务中心,真正实现了支部工作有场所、党员活动有阵地、群众办事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