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突出“三化”模式推动“党建+产业”融合发展

今年以来,安定区在“双进双促”模式的基础上,突出系统化、区域化、规模化“三化”模式,全面实施“双构建双提升”工程,推动“党建+产业”融合发展,为实现资源聚在产业链、收入增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系统化”抓布局,建强组织架构“主轴心”。突出党组织引领带动作用,以“一川一河”经济示范带为重点,以农业园区为载体和平台,建立定西市安定区内鲁经济带现代农业产业党委和马铃薯、蔬菜、草牧业、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等4个片区产业党委。根据片区产业分布情况,按照“一产业一支部”的思路,以乡镇为主导,以村级党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党支部为依托,设置26个联合党委和多个功能型产业党支部,跟进指导产业党组织规范落实“党委引领、群众参与、党员示范、党群互助、产业带动”五项措施,搭建“1+4+N”的组织架构,打造以产业带党委为核心、片区党委为主体、联合党委为支撑、功能型产业党支部为补充的“一核多元”区域党建集群,推动形成“以点串线带面、多级联动突破”的整体协调发展效应。

“区域化”促融合,下好全域推进“一盘棋”。积极适应区域联合发展需要,按照“一块土地、一个产业、一个产品、一个品牌、一个党委”的发展思路,建立“片长制”“带长制”“链长制”协调配套推动机制,指导相同产业经济带上乡镇、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园区等各领域党组织采取产业复制、延链补链、建立基地等方式,突出抓好产业集聚和基础设施配套,实现实用人才、种养经验、市场销售等资源要素互联互通、优化配置、整体规划。统一打造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经济带4条,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培育壮大产业示范基地132个,全区19个乡镇306个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草牧、蔬菜等优势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推动组织共建更加完善、富民产业连点成片,实现“党建+产业”融合发展。

“规模化”强带动,跑出产业增效“加速度”。把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作为产业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力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加快建设马铃薯、优质蔬菜、现代畜牧等主要农畜产品规模化种养核心区、精深加工区,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为牵引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推动传统种植向“一茬变两茬、平面变立体、产品变商品、低效变高效”转变,全区马铃薯、草牧、蔬菜等优势产业产出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2%、31.8%、23.4%。推行“产业带、片区、联合村党委+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带动模式,链接农民合作社755家,带动1.2万群众在产业片带上就近就业增收,形成“大带小、强带弱、富带贫”的产业抱团发展格局。二季度村集体经济收入相较一季度增加1045.9万元,村均增收3.4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71元,增长5.4%,产业发展层次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两低”短板持续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