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四个聚焦”助力村集体经济 提质增效

近年来,安定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强化党建引领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打好组织带动、示范引领、资源整合、民生服务“组合拳”,逐步形成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是聚焦组织带动,把握村集体经济发展“定盘星”。建立区委统一领导,组织、财政、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统筹推进,乡镇和村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健全完善“村党组织统一领导,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推进”的工作机制,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研究制定《安定区强化党建引领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明确村集体经济发展的5年规划和10个方面的具体举措,定期召开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确保村集体经济发展领导有位,协调有方,推进有力。如,过去的团结镇高泉村产业规模小,村集体经济薄,党支部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为改变这一窘境,村党支部书记陈守英带头创办定西兴泰农机专业合作社,带领支部一班人通过土地流转、订单收购等方式,建立马铃薯商品薯订单基地4000亩,村集体通过盈利分红收益6.6万元。支部“有钱办事”后,将集体收益用于改善人居环境、活动阵地维修、生态环境绿化和村史馆建设,目前,高泉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全省标准化先进党支部。

二是聚焦示范引领,树立村集体经济发展“风向标”。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深入推进“双进双促”模式为契机,采取“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村党员、干部带头,引导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入股,成立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增强党建引领集体经济的能力。如,凤翔镇丰禾村依托中央财政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打造“春赏花、夏观果、秋采摘、冬休闲”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成为周边游客的“打卡”胜地。通过固定分红和滚动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7.17万元。巉口镇依托川带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赵家铺村大力发展标准化设施蔬菜种植,搭建日光温室100座,塑料大棚200座,建成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500亩。并从山东寿光聘请专业技术指导员,为主体和农户种植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村集体通过反租倒包、技术指导、量化分红等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30万元。

三是聚焦资源整合,拉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引擎”。着眼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鼓励各村级组织充分利用本村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制定出台《定西市安定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助推撂荒地专项整治激励办法》,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支持、撂荒地入股(代管代耕)、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托底经营模式,奖励激励村党组织积极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广泛动员村民小组对村集体所有资产和“四荒四边”空闲资源进行集中清理登记,挖掘盘活闲置或使用低效的场地和设备,提高村集体资产的利用率,增加集体收入。同时,进一步完善村集体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招商引资、争取项目扶持等方式,有效调动各方优势资源,吸引项目投资,利用集体资产以股份形势参与共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项目,提高效益分红力度,群众能最大效益地享受项目红利。如,葛家岔镇鹿坪村党支部引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复垦流转”“托底经营”的方式整治撂荒地600多亩、集体经营耕地800余亩,集体经济收入增加5万元以上。

四是聚焦民生服务,找准村集体经济发展“落脚点”。坚持把群众参与、群众受益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建立集体资源“共管机制”,保证涉及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都村集体组织成员的监督管理下。严格抓好建章立制,建立重大决策“共商机制”,确保村集体经济发展决策科学民主。注重惠及民生建设,建立发展成果“共享机制”,聚焦看病难、养老难、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等民生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集体收益分配机制,按比例提取相关经费用于集体公益设施建设、科教文卫支出以及处突应急、防灾救灾等民生服务。截至目前,全区89个行政村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为357户特殊困难人员按照人均不高于3000元的标准,发放困难补贴资金82.7万元,让群众切身感受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益处,从而更好地调动村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