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推行“党建+”模式趟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发布时间:2023-02-10 09:12:31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定西市安定区深入实施“党建+”工程,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精准对接,夯实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集体经济、乡村治理基础,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来越宽、队伍越来越强、基础越来越实、环境越来越好。
党建+特色产业,乡村振兴路子越来越宽。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关键,纳入“书记党建项目”和党建述职“必选题”,深化拓展“双进双促”模式,采取“四个双向”举措,509名村“两委”成员进入新型经营主体,329名合作社负责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以“一川一河”经济示范带为重点,以农业园区为载体,以区域联合发展为目标,组建产业带党委1个、片区党委4个、联合党委26个、功能型产业党支部63个,打造以产业带党委为核心、片区党委为主体、联合党委为支撑、功能型产业党支部为补充的“一核多元”区域党建集群,推动“党建+产业”融合发展。突出党组织引领带动,建立“片长制”“带长制”与“链长制”协调配套的推动机制,整体规划,统一打造特色产业经济带4条,规范提升合作社100家,培育壮大产业示范基地132个,带动马铃薯、草牧、蔬菜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让群众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党建+人才培养,乡村振兴队伍越来越强。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人才的广阔舞台,健全完善干部人才培养、流动、使用机制,推动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聚集。结合换届“回头看”,调整优化村党组织书记23名,从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退役军人、未就业大学生等群体中储备后备干部1836名,拓宽用人视野,注重从产业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员中选拔优秀年轻人员,为村干部队伍注入“源头活水”。积极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深化拓展“双百四联”活动,调整选派49名市县副高以上农业科技专家,组成5个专家服务组,深入一线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活动。大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依托县职专、县农广校以及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600人以上。
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振兴基础越来越实。研究制定《关于村集体经济“达五倍增”行动的实施意见》,构建区乡村三级联动责任体系,明确逐年目标和具体举措,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判,调度推进。按照“一村一策”要求制定村集体经济5年发展计划,鼓励领办创办实体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建强村党组织书记、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专家人才、驻村干部四支队伍,推动192名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兼任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采取“集中轮训、以会代训”的方式,每年轮训1遍,提高业务指导能力。选派182名农业领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61名熟悉农业畜牧业发展的驻村帮扶干部,组建人才服务团队,提供技术服务,助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全区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4428.50万元,村均14.47万元,其中5万元以上村289个,占比94.4%,超额完成全市村集体经济5万元以上村占70%的任务。
党建+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环境越来越好。把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创新“一规+三治、一市+三榜、一网+三包”的“1+3”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模式,着力推进乡村善治,优化乡村振兴“软环境”。“一规+三治”即以“村规民约”为基本规范,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治理格局。“一市+三榜”即以积分超市为平台,设立道德红黑榜、善行义举榜、模范光荣榜“三榜”,通过亮积分、晒成绩、树先进,以先进典型引领乡风,以反面事例鞭策后进。“一网+三包”即建立乡、村、社三级“网格”管理服务体系,对网格内群众实行宣传教育、服务管理、联防联控责任“三包”,充分发挥党组织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作用,延伸党建工作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