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子

安定区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乡村治理的有关安排部署,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治理的全过程,通过抓品牌、抓班子、抓制度、抓经济“四抓举措”,实现乡村治理有引领、有组织、有保障、有基础,全力推进乡村治理高质量发展。

抓品牌、树典型,实现乡村治理有引领。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进“双进双促”模式,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增收”等困扰农村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难题,实现了基层党建、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的集成创新、协同推进。初步构建了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先后成立产业园党委2个、产业党支部44个,合并调整产业党支部65个。329名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进入村“两委”班子,507名新型经营主体中的优秀分子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32名村“两委”班子成员领办239个,146名村干部领办新型经营主体152个,173名农民党员领办181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27061户98971人。党组织“堡垒”、新型经营主体“火车头”与党员“先锋”、致富能力等“领头雁”之间的匹配更加精准、组合更加优化,形成了共建共治的新格局。

抓班子、建队伍,实现乡村治理有组织。持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着眼追赶发展对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合理选配使用干部,特别是注重选优配强各级“一把手”岗位。推动考察识别干部向一线发展,探索运用大数据手段知人识人,为选用干部做好分析研判。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实施“3321”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计划,健全完善育选管用机制,大力储备专业型干部。从严从实开展村“两委”换届工作,通过全面摸清村情选情,严把人选质量关口,紧盯程序规范选举,加快“一肩挑”工作进度等多种举措,圆满完成了村“两委”换届工作。全区19个乡镇306个村成功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村党组织班子,换届后村党组织干部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实现了年龄、学历“一降一升”目标。采取“三帮带、五个一”措施跟踪培养专职村党组织书记96名、村文书22名,健全完善1061名村干部和1836名后备干部信息库。

抓制度、提服务,实现乡村治理有保障。严格落实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指导建立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决策程序、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支部“双述双评”等制度,以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村党组织工作的规范化开展。统筹文化资源,开展各类农村文化活动,弘扬乡风文明的新风正气,凝聚党员群众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全面开展“民意代言,帮反映诉求;事务代办,帮解决需求;便民代理,帮兴办实事”为主要内容的“三代三帮”服务,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提供服务事项。建立完善以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积极构建跨区域的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社会治安大防控机制,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和民主法治建设,促进乡村邻里和睦相处,着力增强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抓经济、强建设,实现乡村治理有基础。坚持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构建乡村治理格局的有力抓手,制定《关于强化党建引领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明晰发展思路,明确时间节点,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坚实制度保障。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扶持资金950万元,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村情实际,实施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19个,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不断增加,2021年全区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4223.35万元,村均收入13.80万元,“空壳村”“薄弱村”全面消除,村级“造血”功能持续增强,逐步形成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持续抓好阵地建设,把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为集办公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医疗卫生、文体娱乐等为一体的党群综合服务中心,真正实现了支部工作有场所、党员活动有阵地、群众办事有窗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