巉口镇:村均“百亩田”引领强村富民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22 09:16:58 新闻来源:魅力安定客户端
今年以来,巉口镇以破解村级集体经济“散、弱、小”难题为突破口,创新推行“党建领航、资源整合、产业兴村”的村均“百亩田”发展模式,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培育特色产业、完善利益联结,让昔日零散地块变身“致富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支部牵头聚合力 撂荒地变“希望田”
“这片地荒了两三年,杂草比人高,没想到现在种上了马铃薯,长得这么好!”站在巉口镇松川村的“百亩田”里,村民看着连片种植的马铃薯,难掩欣喜。这是巉口镇以党支部为核心激活土地资源的生动缩影。
巉口镇党委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机制。各村党支部通过“院落议事会”“田间恳谈会”等形式,挨家挨户算清“流转租金+务工收入+分红”三本账。上岘村党支部书记张建斌带着党员连续15天蹲点田间,组织召开“民情恳谈会”4次,最终盘活闲置土地205亩,并引入定西众发种薯繁育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种薯繁育基地。通过支部引领,巉口镇将碎片化土地整合连片,让“沉睡”的资源变成了发展资本。
深耕特色兴产业 连片田成“聚宝盆”
巉口镇立足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气候特点,推行“一村一特”种植方案:上岘村、胜利村、北川村主攻脱毒马铃薯,亩产达4000斤;联星村、阳山村、张湾村发展黄芪、党参、板蓝根等中药材;花林村种植饲草玉米,通过安定区胜旺肉牛养殖场进行订单收购。全镇形成“马铃薯为主、杂粮中药材为辅、文旅融合增效”的产业格局,并借助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从单一农业种植向多元产业融合转变,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走进赵家铺村的百亩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各类果蔬生机勃勃、长势良好。“我们不仅卖果蔬,还创新打造特色采摘项目。今年种植的草莓西红柿原价3元/斤,开放采摘后售价提升至6元/斤。”基地负责人陈淑红介绍。依托毗邻312国道的区位优势,赵家铺村积极探索“种植+文旅”模式,今年已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
联农带农助增收 一亩地赚“双份钱”
村均“百亩田”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更为当地农户开辟了就业新路径,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增收“双向驱动”。深入探索“一地双收”模式,不断拓宽群众就近就业渠道,帮助群众实现“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金”的多元收益,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村集体统一管,我们既能拿租金,还能在家门口打工,一年多挣两万多!”康家庄村村民康淑琴的话道出了群众心声。
“我在合作社务工,负责操作农用机械,这个月领到了6000多块,心里真高兴!”在松川村马铃薯种植基地务工的村民李鹏宇高兴地说。
村均“百亩田”的全面推广,不仅是盘活闲置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措施,更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促进共同富裕的务实之举。巉口镇将继续扩大村均“百亩田”规模,围绕马铃薯、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建设农产品加工车间,打造“巉口农特优选”镇级品牌,让更多土地产出“黄金效益”,让乡村振兴的根基扎得更稳、长得更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