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镇:“村均百亩田”绘就多彩“丰收图” 解锁乡村振兴“致富密码”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丰收的旋律在凤翔镇的广袤田野间激荡回响。籽瓜、马铃薯、王不留三大特色产业相继进入采收季,一幅以“村均百亩田”为笔、以特色产业为墨绘就的乡村振兴多彩画卷,正在这片沃土上徐徐铺展。

“金色”籽瓜:旱地结出“增收果”

走进义安村籽瓜种植基地,连片的瓜田硕果累累,金黄的籽瓜铺满垄间,农机往来穿梭,脱籽、晾晒等工序一气呵成,现场繁忙有序。

籽瓜耐旱耐瘠的特性,正好契合了当地的气候条件,使得这一“黄金作物”已成为群众增收的新支柱。昔日亩均收入仅数百元的旱地,如今借籽瓜种植实现效益翻番,瓜籽俏销市场,瓜皮加工为饲料,产业链条持续延伸,真正实现“一地多收”的增收实效。

“银色”马铃薯:黄土垒起“富民基”

在各村马铃薯采收现场,机械轰鸣,垄土翻滚,圆润饱满的马铃薯破土而出,铺满田间。“这批土豆品相好、口感佳!”镇村干部与农户一道,忙碌于分拣、装袋、转运。

凤翔镇深厚的黄土层与显著的昼夜温差,为马铃薯的淀粉积累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如今,“马铃薯产业基地”已成为一张亮眼名片。曾经的“土疙瘩”蜕变为市场的“香饽饽”,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

“黑色”王不留:小籽铺就“致富图”

秋日暖阳洒满榆河村文化广场,这里成了王不留的“临时晒场”,黑亮的籽实均匀铺开,在阳光下散发着浓郁药香,农户弯腰持工具,一遍遍翻动籽实。待晒透后,筛选机嗡嗡启动,滤除秸秆与碎屑,最后一袋袋纯净的王不留码放整齐,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聚焦“产业精细化、发展组织化”,通过邀请农业专家全程指导、与药材商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利用村级公共空间就近处理等举措,实现了技术、市场、场地三大升级。从坡地新绿到晒场“星图”,王不留这颗“小黑籽”,稳稳托起了榆河村群众的“致富梦”。


“红色”党建:引领共富“新路径”

从“金瓜遍野”到“黑籽生金”,从“土里刨食”到“特色生财”,“村均百亩田”的丰硕成果,源于凤翔镇始终坚持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凤翔镇立足“一村一品”发展格局,积极探索特色种植促农增收新路径,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

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成立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实施统一整地、供种、管理、销售,稳步推进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实现村集体自主经营。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参与等方式融入产业链条,共享发展红利,走出一条“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群众参与”的共同富裕之路。

2025年,全镇19个村立足资源禀赋,采取土地流转、村集体自主经营等方式,共发展“村均百亩田”1502亩,种植优质马铃薯品种(新大坪、青薯9号、陇薯10号)、菜瓜、籽瓜、甜荞、小麦和柴胡、红芪、王不留等中药材,预计收入26.95万元。

丰收不是终点,而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下一步,凤翔镇将乘势而上,聚焦品牌打造、品种优化、精深加工与市场拓展,持续放大“村均百亩田”示范效应,推动籽瓜更“金”、马铃薯更“香”、王不留更“亮”,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