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科技人才“四动”模式助力发展

近年来,安定区全力探索组织推动、产业带动、校地联动、平台互动“四动”模式,破解“管理多、服务少;有人才、缺产业;有产业、缺人才”等难题,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用不断凸显。

坚持组织推动,形成人才引领发展“新态势”。统筹全区科技资源,促进成果、技术、人才、资本融合。大力实施“智汇安定”人才引进计划,紧抓东西部协作给予,协调青岛市19名优秀专技人才来安定挂职,采取“人才+项目”方式,柔性引进90余名高层次人才来安定指导。构建“领导联系专家”服务制度,由区四大班子领导、单位负责人对接联系服务人才91名,其中市拔尖人才6名、区领军人才12名,拔尖人才62名,“陇原人才服务卡”持卡人才11名。

坚持产业带动,激活人才持续造血“源动力”。紧盯产业链条、技术攻关等环节,采取“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模式,选派56名科技特派员派驻43家企业(合作社)开展科技服务,申报命名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优势企业5家,62项科技成果通过省、市级鉴定验收,52项科技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探索运用“人才+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示范转化马铃薯高效专用液肥、马铃薯变性淀粉新工艺等科技成果28项,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基地10个。

坚持校地联动,注入人才推动创新“新动能”。围绕全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完善校企合作引才机制,通过项目合作、技术交流等途径,引进内蒙古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教授12名,创建协同创新基地一处。支持两家企业分别引进中国工程院孙燕院士和任继周院士团队并建立工作站。聚焦草牧、马铃薯等优势产业和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发展,建成种羊繁育研发、优质肉羊胚胎移植专家工作站,目前,全区共建立校企合作联系点18个,引进国家、省级科研团队8个、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3名、研究员23名、博士13名。

坚持平台互动,搭建人才交流服务“直通车”。持续开展“双百四联”活动,每年组织副高级以上职称农技人才深入一线指导农业生产,将233名科技人才分类组建46个服务小分队、19个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采取“就近就地、村社为主、农学互补”的方式,开展实用技术服务4000余(次),指导建立马铃薯、草牧、高原夏菜等基地71个。实施“科技入企”服务活动,通过深入企业走访调研,建立企业科技创新问题和需求台账,对照台账实施“揭榜挂帅”精准招才,加快“卡脖子”技术攻关。目前,全区已组建“马铃薯变性淀粉工艺与应用”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定西市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技术创新中心”等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家。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