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 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发布时间:2025-06-17 18:13:39 新闻来源:组织人事学研究
坚持党建引领 推进乡村振兴
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中共定西市委书记 汪尚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性,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定西是全省农业大市,也是巩固脱贫成果任务最重的市州之一。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固成果促振兴作为头等大事,紧盯加力建设“一区三地”发展定位,以“三抓三促”、“五比五看”行动为牵引抓手,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坚持凝心铸魂,着力汇聚感恩奋进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对定西发展给予面对面指导,去年在甘肃视察期间、在澳门科技大学考察时再次提到定西,这份尤为特殊的关怀,让全市人民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定西市将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等制度,持续系统深入学、融会贯通学、联系实际学,在掌握精髓要义、把握实践要求上狠下功夫,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将爱戴之情、感恩之心转化为忠诚之志、奋进之力,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紧盯“两个持续、四个着力”重点任务,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细化落实举措,建立台账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全程化跟踪的工作闭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定西不折不扣落实落地。
二、坚持强基固本,着力打造坚强战斗堡垒。聚焦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提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一是夯实组织基础。持续提升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质量,统筹推进各领域活动场所建设,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不断夯实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积极探索“党建+”模式,深化拓展“三链”建设,加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党组织组建力度,真正实现“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相统一。二是培育头雁队伍。结合村“两委”换届,深化“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行动和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认真做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养储备,通过跟岗锻炼和集中培训,抓好跟踪培养,选拔一批谋划致富有思路、培育产业有措施、带领群众有办法的村党组织带头人。三是激活引领先锋。全面落实新一轮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五年规划,确保今年60%以上的农村党员进党校参加一次集中轮训。大力推行党员能人组团带动、党员责任区帮带等模式,抓好农村党员组织生活制度落实,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坚持提质增效,着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持续完善“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实施乡村产业提质增效行动。一是加力改善农业条件。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作为定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按照2030年将807万亩符合条件的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26万亩的目标,争取实施榆安灌区、陇渭灌区等大型灌区建设项目,谋划推进“引水上山”工程,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二是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广中药材种苗“三分田”工程和GAP规范化种植技术,实施现代制药突破工程,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样板区。推行“高标准农田+引水上山+马铃薯种植”模式,加快建设“定西宽粉”产业园,建设全国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高地。推动以牛羊为主的草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建设百万头肉牛和千万只肉羊产业带。在川区和浅山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建设全省高原夏菜生产供应基地。三是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园党委、片区党组织作用,打破乡镇、村行政区划,全面推行“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规模经营一体化”发展模式,引进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共同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和示范片带,通过村企联合、股份合作、订单管理等方式,让广大群众深度嵌入产业链,实现稳定增收。四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深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跃升”行动,根据行政村地域特点、产业条件,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库,采取资源发包、资产参股、居间服务、物业经营等多种方式,提高村集体经济经营收益,培育打造一批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
四、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始终把改革创新贯穿“三农”工作全过程,引导各类要素向乡村聚集,激发活力动能。一是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和驻村工作队“前哨”作用,落实全员覆盖定期排查、重点群体盯紧核查、重大风险常态筛查机制,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坚决守牢防止返贫底线。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认真总结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再延长30年试点经验,稳妥有序做好延包工作。综合运用清产核资、审计监督、平台监管等手段,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帮扶资产管理,建立统一的管理台账,规范有序盘活低效闲置资产,确保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三是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充分发挥农科院、“定西宽粉”产业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和各类企业的创新平台作用,大力实施“揭榜挂帅”,着力破解中药材道地品种提纯复壮、马铃薯新品种选育、药食同源大健康产品、“定西宽粉”系列产品和预制菜产品研发、农产品贮运保鲜技术创新、丘陵山区小型农业机械研发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四是注重乡村人才培养。组织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特岗全科医生计划,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聚集。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深化农村实用人才职称制度改革,全面落实职称评定后的激励政策。大力实施“人才归雁”工程,利用在外人才联络站、科创协同基地等平台资源,吸引在外人才带技术、带团队返乡创业。
五、坚持共建共治,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乡村建设治理,创建生态宜居、治理有序、乡风文明的“和美乡村”。一是梯次推进乡村建设。紧盯2030年完成796个发展类村庄改造提升的目标,以“八改”为重点,发挥好财政衔接资金、协作帮扶资金、“万企兴万村”捐助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的牵引作用,完善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主动参与,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久久为功推进“绿满陇中”行动,纵深推进“垃圾革命”,打造生态优美、村庄整洁、院落干净的人居环境。二是织密筑牢治理网格。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主动创安创稳行动,全面推行“网格+党建”治理模式,整合民辅警、网格员、驻村干部、“五老人员”、社会组织、志愿者等人员力量,通过“民事直说”、“炕头讲法”、“围炉夜话”等多种形式,开展普法宣传和释法说理,实现治理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紧盯涉众金融、非法集资、教育医疗、山林土地、婚姻家庭、邻里争执等重点领域,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三是持续推动移风易俗。严格落实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和民主协商机制,制定简单管用的村规民约,创新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载体,推广道德银行、道德集美超市等有效做法,持续开展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整治,大力推行“一碗烩菜办丧事”等做法,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六、坚持实干导向,着力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纵深推进“班子干部比团结看作风”行动,持续巩固风清气正、心齐气顺的政治生态和干事环境。一是进一步树立鲜明导向。坚持好干部标准,把推进乡村振兴实绩作为配班子选干部的硬指标,从实情实绩中观察识别、甄别评价干部,真正把勇挑大梁、敢于攻坚、善作善成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坚持把乡村振兴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主阵地,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下沉锻炼,在服务群众和农业农村发展最前沿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二是进一步选优配强班子。着眼2026年市县乡换届,加强班子运行和干部履职动态监测,科学选配熟悉“三农”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干部进入县乡领导班子,突出配强党政正职并保持任期内相对稳定,及时调整不胜任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引导干部扎根农村基层一线建功立业。三是进一步充实基层力量。围绕破解基层干部队伍“青黄不接”、“选人难、留人难”等问题,统筹做好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等工作,加大干部交流、选调生选派力度,有计划地为基层补充“新鲜血液”。严格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各项规定,全面建立乡镇(街道)履行职责清单,精简优化基层考核,让基层干部集中精力抓落实。四是进一步强化正向激励。认真落实健康体检、带薪休假等关心关爱政策,2025年实现乡镇“五小”工程全覆盖,彻底解决乡镇干部住宿问题。完善村干部报酬增长机制,足额兑现正常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准确运用“四种形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用好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党员干部在遵规守纪的前提下实干担当、干事成事。
(本文刊自组织人事学研究202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