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党员干部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要致力于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流传千古,推动中华文明再度闪耀辉煌。

不忘“本来”,守护历史根脉,在薪火相传中孕育中华文化“原生动力”。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史前红山人的“玉龙”诠释了早在新石器时期龙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青铜器“何尊”是第一次明确出现“中国”二字的文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智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藏着“我是谁”的历史答案。“岁月积淀,文化浸染。”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从先秦经典、诸子学说、六朝骄文、唐诗宋词等中强化思想底蕴“支撑点”、抓牢文化振兴“着力点”,扛起“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担当,牢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始终以尊崇心探寻传统文化之源、以敬畏心探寻文物价值之源,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走好“饮其流者怀其源”的传承之路。

吸收“外来”,共绽互鉴繁花,在包容合作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魅力”。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文章强调,要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古往今来,中华文化因其兼收并蓄、天下一家而辉煌灿烂,因其传承本土、吸收外来而生生不息。现如今,在充满迷茫与挑战的大变局时代,想象力不再那么惊艳,经典文化作品的产出越来越难,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输出势在必行。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华文明的传扬工作视为己任、扛在肩头,以“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责任担当,积极推动特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与旅游搭桥、艺术联姻、平台携手,用“文化元素”擦亮“中国名片”,更好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主动弘扬民族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

面向“未来”,焕发时代新芽,在与时俱进中激发中华文化“发展活力”。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我们正处于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变革的时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态发生着剧烈变化,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更新和丰富。从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工作持续推进,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等重大工程深入实施;从《复兴文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等文化殿堂相继落成……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推动下,中华文化生机勃勃,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不断走深走实。面向未来,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利用新能源、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科技为文化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借鉴汉服、新中式服装、中医养生等的经验,将国潮具象为一种具有中国符号的商品,直面市场,让中华传统文化活起来、站起来、走出去。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