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学笃行“一号文件” 绘就乡村振兴宏伟蓝图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聚焦“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也是“十四五”收官之年的关键政策部署。文件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国农村改革与乡村振兴的新征程。该文件紧扣“深化农村变革”与“乡村全面繁荣发展”两大核心议题,从多维度为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导向与核心任务,其战略意义与现实指导作用不言而喻。广大党员干部当以为民初心、立强农富农之志,深学笃行,做“改革深化”的践行者、“产业升级”的开拓者、“生态守护”的耕耘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我把丰收献给大地”之志做“深化改革”的践行者。农稳社稷,粮安天下。面对新征程上各种风险挑战,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摆在突出位置,通过一系列举措持续深化改革,这是对“国之大者”的深刻践行,是夯实农业强国根基的关键之举。“唯改革者进,唯奋楫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广大基层干部当以“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争做改革的“奋楫者”,创新思路方法,依托本土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色,用“新思想”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要探索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农村电商等多元化路径,让“土特产”变身“金招牌”,真正培育出彰显地域特色的“新名片”。同时,要积极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引导农民使用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系统等现代化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积极鼓励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科研人员开展良种培育、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攻关,以科技之力赋能粮食生产,切实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确保粮食稳产丰产,真正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成为现实。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以“我把丰收献给大地”之志做“产业升级”的开拓者。品牌化发展是推动农业产业体系全链条升级的有力抓手。通过品牌化可以提升产品附加值,赢得消费者广泛认可,提高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农民的增收。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特色产业置于战略高位,提出培育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品牌引领、科技驱动、绿色转型”的现代农业体系,为乡村产业升级指明方向。同时聚力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将乡村从单一生产空间转变为集文化体验、生态康养于一体的复合型价值载体,为农民开辟增收新赛道。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融合发展领路人,在构建“一村一品”产业格局中发挥纽带作用。既要做强“土特产”文章,帮助打造地理标志品牌,又要推动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向田间延伸,破解农产品上行瓶颈。在农文旅融合实践中,要带头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建设党员示范田、领办家庭农场,让特色产业焕发新生机。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以“我把丰收献给大地”之志做“生态守护”的耕耘者。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绿水青山既是金山银山,更是老百姓的幸福靠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关乎农村的“里子”“面子”。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梯子”,更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棋子”。广大党员干部要聚焦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黑臭水体,推动建立任务清单、销号清单、问题清单,实行清单化管理,实行“拉条挂账,逐一销号”,让整治成效落地落实,让农村人居环境“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以更多务实举措以“好环境”换来更多“好前景”。要立足资源禀赋,深化生态赋能,不断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将“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产值”,将“美丽风景”转化为“发展前景”,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