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引才尚才育才用才成为风尚
发布时间:2017-09-21 12:02:17 新闻来源:本站编辑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赵乐际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秦昭王“五跪”引才,汉景帝“赏肉”识才,刘备“苦心”留才,引才纳贤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家有梧桐树,招得凤凰来”。人才愿不愿意来,要看我们有没有好的环境吸引人才,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目前,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为各方面优秀人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广阔舞台,吸引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时机已经到来。国内良好的引才聚才政策环境、留才厚才生活环境、爱才敬才文化环境已经形成。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不仅要把人才引进来,关键还是要用起来,如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值得深思。
隋唐名士李密手下也曾汇集了大批人才,其中有一代名臣魏征、徐世勣,著名将领程知节、秦叔宝、罗士信等,还有降将柴孝和、房彦藻、祖君彦、裴仁基,以及原瓦岗军的翟让、王伯当、单雄信等。这些人算不上完人,有的还具致命弱点,但都有特别之处。但是,李密却不得用人要领,用人疑心过重,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他人,缺乏气度,虽自持有学问,傲气十足,对他人的才能有点儿妒忌,处置特殊问题严重失当缺乏宽容,没有采取灵活的方法把问题处理好,使得人才尽失。
用才首要容“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处世方式,也存在着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人才更是如此,往往是大才者不拘小节,奇才者伴有怪性僻习。只需发挥人才专长的积极作用,不必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小节横加指责、过分挑剔。有的人才因为对自己的专业怀有真知灼见,并且对自己的见解充满信心,有的人才专于业务技术,却不善于接人待物,只懂攻“题”,不懂攻“关”,对这样的人才,要大度宽容,而不能斤斤计较、小气用事。
用才要注重“养”才。人才首先是人,其次是才。他们的才华和能力虽然出众,但毕竟有限,只是暂时处于相对突出的状态。随着各种相关因素的变化,人才的相对状态是会发生变化的。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是不够的,还必须树立“养育人才”的意识,努力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要根据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要根据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要根据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提供合适的学习进修机会。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为现有人才的更高发展和新颖人才的层出不穷搞好服务。
用才要量“才”施用。每个人的才能有大有小,选拨使用人才时,要坚持“德才兼备”,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于看准了的人才,就要完全信赖、大胆使用。千万不要半信半疑,处处设卡,想问题顾虑重重,做工作缩手缩脚,把“骏马”束缚成“笨马”。善于取长补短,从全局出发,充分考虑每个人才的特点,既分工得当,又梯次合理,充分发挥每个人才特长,有效弥补和抑制各自的短处、不足,实现人才效能的最大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