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做宣讲“先生”又做群众“学生”
发布时间:2017-11-20 05:53:42 新闻来源:本站编辑
为更好地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11月上中旬,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宣讲团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宣讲。连日来,中央宣讲团奔走于大江南北,在各地作报告36场,举办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活动近60场,直接听众近52万人,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间接收听收看的达2100多万人。
宣传承接于学习,启后于贯彻,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扩音器和高架桥,让十九大精神成为“好声音”传入百姓耳中,绘成“新蓝图”映入百姓眼帘,熬成“定心丸”藏于百姓心中。对此,如何让宣讲下沉一线,深入群众,让十九大精神入眼入脑更入心。这就要求宣讲团成员既做好宣讲“先生”,因材施教;又当好群众“学生”,因民受教,讲中学,学中干。
做好宣讲“先生”,因材施教。党的十九大报告作为党和国家新时代的行动纲领,全面深刻。作为宣讲团成员,应做到精准取点,因材施教,让群众能“听中央声音,说百姓故事”。
内容贴实际,让宣讲有精度。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开出实践之花。农民想知道“农村土地承包的政策稳不稳定”,企业想知道“对民营经济十九大报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学生想知道“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有哪些升级版政策”,社区想知道“新时代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定位和新要求是什么”等。十九大报告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宣讲内容应从报告中找热点,看对象来划重点,让宣讲内容精细分类、精神精准传递。语言接地气,宣讲有温度。宣讲就是换种方式“说话”,“高冷”的话语往往带来的是“冷场”的氛围。宣讲不是宣读,需要语言转码,还原“草根”,少说“套话”,多说“白话”。“就业就是别人管自己,创业就是自己管自己”“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党的政策给了,国家法律马上要完善了,双重保护,稳稳的。”用平实的语言转达深度的精神,这样的宣讲才能让群众听得进、听得懂,听得直点头,听到心坎去。答疑解民需,宣讲有热度。讲得好不好,看群众表情;讲得透不透,看群众回应。“答疑环节”是标准动作,更应是自选动作,让群众从实际提问题,让“先生”结合实际解民需,从“讲”到“论”,真正让十九大从走“近”到走“进”群众。
当好宣讲“学生”,因民受教。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谈宣讲感受时,提到三个字“受教育”。面对群众,既是“先生”,也是“学生”,因民受教,讲中学,学中讲。
现场考应变,讲稿“时时新”。“下沉一线进基层”的宣讲方式,让“一张讲稿走天下”的会场作风因形式而得到纠正。宣讲既是一次传递精神的活动,也是一种现场办公能力的测试,面对群众宣讲,让宣讲干部要学会看群众脸色,听群众意见,答群众关切,解群众疑点。为避免“难下台”,就应该“勤练功”,多走进群众、多考虑群众,才能做到随机应变、临“危”不乱,台上赢掌声,台下惠民生。提问促学习,报告“回头看”。学习与宣传之间不是单行线而是双通道,学习好让宣传有底气,宣传好让学习无止境。在宣讲互动中,群众提出的问题、摆出的事实让宣讲团再回报告找答案,结合实际再学习,温故知新,学思渐悟。交流显民意,落实“划重点”。群众愿意多谈的,群众反应强烈的,群众疑问聚焦的,就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敲黑板,划重点”,一笔笔记下、一句句讲解、再一件件落实,才能真正给群众送去“定心丸”,增强信心感,兑现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承诺,让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
走近群众,做好宣讲“先生”,让十九大精神真正走进群众;回归群众,当好群众“学生”,让十九大精神真正回应群众。学中干,干中学,让十九大精神真正聚民力、惠民需、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