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培养警惕“套模板”

技能人才作为连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的核心要素,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在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的背景下,劳动者技能素质面临更高要求,而技能人才短缺、培养方式滞后等问题仍需突破。需以系统思维破解传统教育与产业需求的脱节困境,构建全链条培养体系、创新多元化培养模式、完善立体化评价机制,为技能人才成长提供肥沃土壤,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澎湃动能。

聚焦顶层设计,构建一体化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与新职业形态的涌现,对技能人才供给提出“量质双升”要求。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构建政府统筹、校企协同、多元参与的立体化培养格局。一方面,根据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补齐职业院校培训教育体系短板,实现不同层次职业学校的纵向衔接;另一方面,精准把握重点行业企业的用工需求,搭建起供需两端高效对接的服务平台,动态发布急需紧缺职业目录与岗位需求清单,推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及企业培训实现有机衔接与协同联动。同时要探索“学分银行”制度,允许企业培训成果与学历教育学分互认,鼓励工科院校开设“技能微专业”,形成“产业需求反哺教育供给、教育供给适配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培育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厚度的“复合型技能”。

创新培养模式,打造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课程。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技能人才,要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采用“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实践转化”全周期培养体系,涵养技能人才发展“源头活水”。一方面,推行企业实训和院校调训“双培训”、企业师傅和院校老师“双导师”的联合培养模式,将各地办学优势与企业资源优势有机结合,把技能理论转化为实践运用,实现“工学一体化”;另一方面,聚焦企业现实需求和人才成长需要,常态化开展组织开展“技能比武”“技术擂台”,以赛促学、以赛促培,激发技能人才成长活力。同时要加强交流合作,连接技能大师工作室、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平台,实施技能领域“走出去”“引进来”合作项目,支持优秀技能人才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技术交流推进技能领域的交流互鉴。

完善评价机制,打通立体化技能人才价值通道。技能人才是生产一线的主力军,企业开展职业技能自主评价对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以“破四唯、立新标”为导向,构建“能力本位+产业导向的评价体系,赋予重点企业技能评价自主权,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制定新能源装备调试、工业软件应用等新兴职业的评价标准,开发理论考试、现场实操、项目答辩三维考核模块。另一方面要建立技能等级、薪酬待遇、职业发展联动机制,在专精特新企业试点“新八级工”制度,将特级技师纳入高层次人才认定范畴,打通技能人才从“车间工匠”到“技术专家”的晋升通道。同时要构建数字监管、过程追溯评价质量保障体系,运用区块链技术记录技能评价全流程数据,引入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价质量审计,确保评价结果“贴产业、重实战、有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