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要把心放在基层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干部成长的“练兵场”。作为直面群众、深耕一线的基层干部,唯有真正把心留在基层,将情感融入群众,才能在广袤的基层大地上干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把心放在基层,要怀揣“枝叶关情”的为民初心。心在哪里,目光就投向哪里,行动就聚焦哪里。真正把心扎根基层的干部,总能带着温度倾听群众心声。就像“草帽书记”杨善洲,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二十余年如一日带领群众植树造林,用满山青翠诠释了“把心留在基层”的真谛;又如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放弃城市的繁华,主动回到家乡百色,把心交给贫困群众,用生命践行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他们之所以能被群众铭记,正是因为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真心换真情,以实干赢民心。

把心放在基层,要锤炼“事事有回应”的务实作风。基层工作没有“花架子”,全凭“真功夫”。政策落实得好不好、矛盾化解得彻不彻底、群众满意不满意,都需要基层干部用脚步去丈量、用行动去作答。把心放在基层,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体现在田间地头的身影、农家院落的闲谈、办事窗口的耐心之中。在乡村振兴的一线,干部们要沉下心来搞调研,摸清各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结合群众意愿制定发展规划,而不是照搬照抄“模板方案”。唯有摒弃“浮躁气”、涵养“务实风”,把每一件民生小事都当作“头等大事”来办,才能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把心放在基层,要坚守“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情怀。基层工作繁杂琐碎,既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难有立竿见影的成效,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和默默无闻的付出。把心放在基层,就意味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扛得住压力。正是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让基层干部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让党的政策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群众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