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乡:激活人才引擎 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安定区石泉乡围绕乡村人才振兴目标,坚定不移推进人才强农战略,优化农业人才发展环境,强化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广开门路“引进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多措并举“留下人才”,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倾心激活“人才引擎”,为百姓的小康生活注入“人才活水”。

广开门路,引进人才。多渠道构建和培育乡村振兴人才体系,做好人才引进和培育,发挥人才聚合效应,打造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强化本土人才培育,培育大批乡村基层干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培养培养一批带头创新创业、带动农业发展、带头勤劳致富的关键人才。强化人才引进,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推进马铃薯、草牧、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建基地和抓微型薯繁育园区化模式,建成千亩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和商品薯种植基地各5个,繁育微型薯1746万粒,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以上。草牧产业以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草牧一体化循环发展为目标,建成千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2个、百头母牛繁育基地1个,培育新型饲草种养殖示范户109户,建成千亩优质牧草基地3个,全乡饲草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以上。蔬菜产业借助二阴地区水温地理优势,大力推广山区蔬菜种植,在上川村种植芹菜、旱地辣椒等蔬菜1000亩积极鼓励和吸纳农户参与到整条产业链上,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农户之间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让主体从产业中收益、让群众在主体发展中受益,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动力。

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农技服务人员深入农户家中,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地技术指导服务,提升种养殖户专业技术水平。通过政策引导,激励当地种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村干部等,发挥资金、技术、技能、经营、信息等优势,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特色农产品销售、养殖业、电商业等产业发展舞台上大展拳脚。注重农业后备力量培养,开展理论+实践培训,学习生产知识、劳动技能等知识,培养思想站位高、工作能力强、专业技术精的后备力量。让田间地头成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场所,使农民“足不出田”就能学到农业实用知识,满足农民迫切需求。

完善保障,留下人才。抓好人才培养、基层服务,充分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业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积极性,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农牧业转型,延伸农牧业全产业链条,构建支撑乡村振兴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整合落实各类涉农政策,为乡村人才提供方便、快捷、优惠的金融服务和其他政策支持,有效降低创业者创业投资门槛及成本,为“留才”提供制度保障。一是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形成办公室牵头抓总、各办、各村、各站所、各合作社通力配合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党委政府不断通过公众号、网络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进行广泛宣传的工作机制。三是发挥乡村能人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将乡村优秀创业人才纳入村两委班子,推动基层党员带头创新创业,带动农户增产增收,从而进一步增强广大贫困户脱贫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为全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