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家沟镇:“村均百亩田”让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发布时间:2025-08-26 16:31:43 新闻来源:魅力安定客户端
初秋时节,五谷丰登。走进安定区鲁家沟镇,层层梯田泛着金黄,一台台农机驰骋田间。
今年以来,鲁家沟镇以破解村集体经济规模小、增收难的问题入手,充分借鉴“村均百亩田”成功经验,用好“五个一批”发展模式,让撂荒地成为壮大集体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致富田。
荒地焕新
“百亩田”激活沉睡资源
鲁家沟镇部分山区存在土地零散、撂荒闲置等问题,土地效益难以发挥。为解决这一难题,镇党委、政府锚定“村均百亩田”目标,镇村干部下沉一线,逐户走访沟通,讲政策、算收益,引导村民将零散地块、闲置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统一种植管理。通过土地平整和复垦复耕,昔日“巴掌田”“撂荒地”变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优质农田。
产业为翼
特色种植拓宽增收路径
鲁家沟镇坚持把产业作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抓手,充分发挥全镇15个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各村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条件,通过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孵化一批稳定增收的发展项目。
将台村通过实施引水上山项目,实现了耕地质量和种植效益双提升,今年村集体种植的60多亩荞麦丰收在望。紫云村通过整治撂荒地,以中药材种植为发展方向,在冉家湾社种植黄芪、黄芩、冬花等中药材80余亩,成为村集体增收的“源头活水”。窎沟村将老百姓弃耕的200多亩小块地,通过集中连片治理实现机械化耕作,种植效益大幅提升。
目前,鲁家沟镇通过整合盘活土地资源,实现“村均百亩田”全域覆盖,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组织共种植马铃薯、黄芪、水果玉米、小杂粮1690余亩,为集体经济发展夯实了根基。
窎沟村依托村办股份经济合作社种植莜麦、荞麦等小杂粮200亩,目前荞麦花开正盛、莜麦已进入收获期。“今年,莜麦价格接近2元/斤,村集体种植的100亩莜麦预计收入能达到5000元。”窎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向荣说。其实,李向荣瞄准的是更具增收潜力的粮食烘干项目。2024年底,窎沟村联合东风村、大湾村集体出资30万元建成粮食烘干车间,为周边群众和种粮大户有偿提供粮食烘干服务。尤其是周边榆中和会宁县小杂粮种植面积大,粮食烘干市场需求旺。“今年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能达到12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李向荣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想了不少办法。
鲁家沟镇党委、政府鼓励各村发展多元产业,有的村规模化种植马铃薯、有的村种植小杂粮、有的村试种中药材、有的村培育优质牧草、有的村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乡村蝶变
集体经济赋能全面振兴
随着“村均百亩田”的推行,村集体经济“家底”越来越厚实。目前,鲁家沟镇村均集体收入超20万元。
村集体有了收入,便将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中。窎沟村在保障产业后续发展的同时,修缮了灌溉水渠,硬化了文化活动广场,村民们茶余饭后有了休闲好去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将台村由于靠近镇区,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发展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村办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村办企业、物业服务和种植荞麦、燕麦,以及倒包企业日光温室开展蔬菜制种、资产分红等多渠道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达50万元。将台村党支部书记彭明海说:“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我们就能够给老百姓多干一些实事。修好路、种好树、搞好卫生,让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鲁家沟镇在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同时,坚持把群众受益放在首位,让群众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25年,全镇村集体小型公益事业支出90万余元,用于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美化农村人居环境,让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转化为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有效动能。
“鲁家沟镇通过‘以强带弱’‘村企联姻’等方式,全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倍增跃升。”鲁家沟镇党委副书记王渊洁说,截至2025年8月全镇1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155万元,年底有望达到400万元以上。
从产业兴旺到乡村蝶变,安定区鲁家沟镇以“村均百亩田”为抓手,蹚出了一条壮大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杨晓军 任娇 实习生 丁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