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党建引领“四变”破题 乡村振兴多点开花

今年以来,安定区贯彻省市委“五区”基层党建要求,聚焦农区“富民强村、和谐善治”目标,完善“区委统筹、党委推进、支部落实、党群联动”机制,依托资源禀赋,推动党建赋能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精育妙用惠农,乡土人才蜕变为产业先锋。坚持“党建+人才”模式,在脱毒种薯繁育、高原夏菜育苗、优质牧草扩繁等领域摸排746名“土专家”“田秀才”,并建立乡土人才库。选派43名教育、农业等专技人才赴青岛进修,引进17名专业技术人才驻点帮扶,带动培养本土人才。深化“双百四联”活动,推广旱作农业、畜牧养殖等技术20余项,推动乡土人才从田间走向台前。

提颜增质赋能,荒沟坡地蝶变为休闲绿廊。深入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示范引领、资金投入和基建攻坚等措施,打造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的和美乡村。不断完善垃圾处理三级机制,推进污水治理、卫生厕所改造及村庄绿化。特别是在香泉镇池沟村,投入项目资金330.865万元,撬动农户筹资300.2578万元,形成“政府撬动、农户参与、共建共享”模式,构建“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宜居”格局,成功打造省级示范村,将荒山坡地改造为休闲公园,吸引群众“打卡”。

育特培优铸链,产业园区演变为共富引擎。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整合94个产业党组织、542家经营主体和306个村级组织资源,重点发展马铃薯、蔬菜、草牧三大特色产业,建成丝路寒旱农业综合示范园等4个产业园,实现县域主要产业全覆盖。依托内官营镇产业基础与交通优势,投入910万元助力全区“一园五中心”项目建设,打造集高原夏菜集散、种薯扩繁、速冻果蔬出口、加工提炼及种苗繁育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带动就业3000人以上,同步提升群众收入与村集体经济实力。

共建共享聚力,行政主导转变为多元参与。坚持共建共享为核心,区委首创“6+1+N”民生诉求机制,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参与、闭环管理”新格局,实现诉求全流程提速增效。完善“产业联农+服务联建”模式,引导企业、社会组织通过产业链嵌入和公益服务参与治理,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赋能、社会协同的治理体系。聚焦移风易俗,组建300余支志愿服务队,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970场次,落实婚丧报备1854件,通过制度约束与文明浸润双轨并行,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时代文明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