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楼兰终不还” ——安定区驻村帮扶工作纪实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从精准脱贫到全面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关键,也是使命所在。

安定区在驻村帮扶工作中时刻牢记使命,主动担当作为,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概,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

春华秋实满庭芳。全区上下的艰辛探索和辛勤实践,化成了贫困山乡的悄然蜕变:修了水泥路,建了安全房,通了自来水,用上了动力电,温馨的日子一天一变样。

选贤配强,打造脱贫攻坚“尖兵”

扶贫开发,基层是基础。该区整合省、市、区到村任职干部、大学生村官、乡镇包村干部以及对口帮扶单位的干部力量,组成驻村帮扶工作队,并挑选其中的优秀干部担任帮扶工作队队长,同时兼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我们瞄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号工程’,着眼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队伍,切实为脱贫一线提供强有力的干部力量。”安定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淑芳介绍着安定的经验做法。

选贤配强,打造脱贫攻坚“尖兵”。安定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率先为全区135个贫困村全覆盖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选派帮扶干部509名。全区对驻村帮扶队长全覆盖集中轮训5期675人次,各乡镇对驻村帮扶队成员培训114期2544人次,实现了“缺什么、补什么”,不断提升驻村帮扶工作队致力脱贫攻坚的能力素质。

葛家岔镇黄家湾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李晓书“脱产”驻村帮扶,在工作之余,坚持每天记写工作心得和一天的收获。在日记里,可以追寻到他和帮扶队成员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打麦场上、果园杏林走访调研、促膝交流、挥汗劳作的身影。

如何管理好、使用好、发挥好“帮扶工作队”这支主力军,该区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健全一套管理制度、靠实组织部门、乡镇党委、派出单位三个主体责任、严格“四个一”管理台账、运用好年终考核这个“指挥棒”的“1341”管理模式,逐步压实了各级管理主体的责任,有序推进驻村帮扶工作队规范管理运行。

“通过常态化、全方位的检查指导、考勤考核、督查问责和服务管理,让每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员肩上有担子、心有中责任,全脱产、全身心投身于脱贫攻坚任务落实中。”区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安鹏如是说。

今年来,全区共开展专项督查5次,电话抽查2236人次;召回工作队员5名,约谈乡镇党委书记19人次,约谈区直派出单位负责人11人次,约谈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32人次。

宁远镇党委书记马毕升说:“这两年,明显感觉到市区两级对驻村帮扶队的管理越来越重视、越来越严格,镇党委也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保证驻村帮扶工作不走样、见实效。”

真帮实扶,扶到群众心坎上

驻村帮扶到基层,扶到群众心坎上,情暖群众“心窝窝”。

大山深处的宝石村,既无宝石,也无金银。有的是条件太艰苦,更多的是山大沟深石头多,坡陡路窄房简陋,地少人稀贫困大。居住在这里的人,走不出大山,也走不出困境。因此,该村成为全市最难脱贫的33个贫困村之一,也是安定区最难脱贫的5个村之一。

大山深处有远“亲”,“宝石”也有花开时。驻村帮扶工作队到村后,充分发挥市编办、区畜牧局及定西西泰养殖有限公司的部门优势和行业优势,先后协调争取项目资金700多万元,实施各类项目9个,开启了宝石村的变迁路。

引自来水、改动力电、修水泥路、建砖瓦房……如今的宝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如一块宝石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李家堡镇黄金村是全市最难脱贫的33个贫困村之一,孙强是黄金村里的特困户,因此被确定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

这几年村子的发展快,农户的变化大,让孙强做梦都想不到。“变化这么快的主要原因是扶贫扶到了点子上,扶对了路子。”

“以前,家里贫困,日子难过,托媒婆说亲事,不是媒婆躲着咱,就是被女方和女方家长所绝,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孙强双眼含着泪花讲述着。

2014年,担任黄金村第一书记的宋兆和帮扶队员得知孙强的境遇后,来到他家并敞开心扉交谈,打开了他的心结,鼓起了他对生活的信心。

这两年,孙强家有三喜带来三变化。一喜是孙强42岁上迎娶了媳妇,光棍汉入住到温馨的港湾;二喜是城里的“亲戚”来帮扶,协调他家拆危房,建新房,让他从父辈那阴暗潮湿的旧窑洞里搬到了砖木结构的漂亮新房屋;三喜是孙强夫妇永结同心跑“光阴”,搞养殖,进城务工增收入,日子越过越滋润。

浪子回头金不换。如今昔日的特困户有了变化,有了发展,有了奔头。今年初,孙强被大伙儿推荐担任四社社长,他对干好自己的“公事”很上心。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于今年6月9日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决心带着大伙儿脱贫奔小康。

“确实有了成就感,望着老乡建起的新房屋,看着老百姓家成长的小羊羔,瞧着老乡满脸绽放的灿烂笑容,我内心特高兴。”香泉镇花屏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姚菊霞对帮扶村倾注了真情。

驻村帮扶队种好“责任田”,当好“五大员”,成为村情民意“调研员”、各类政策“宣传员”、脱贫致富“服务员”、矛盾化解“调解员”、基层组织“指导员”,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把扶贫工作当事业干,把贫困群众当‘亲人’待,一定会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这是驻村帮扶队员一致的认识,他们信心很足很强。

两年来,驻村帮扶工作队共争取项目374个、总投资达2.73亿元,走访联系服务群众6.75万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2550人次,化解矛盾纠纷1089件,解决具体问题580个,创建党建示范点44个,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党组织48个。

扶贫与扶智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全区一条条通畅的农村公路、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农村新居、一个个规模宏大的产业基地、一张张信心满满的淳朴笑脸,这一幕幕无不印证着驻村帮扶工作所带来的可喜变化。

关怀备至,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离开城区沿着曲曲折折的农村道路,驱车绕过这山到那山,穿行此村到彼村,约1个多小时来到葛家岔镇黄家湾村址,见到了驻村“脱产”帮扶的李晓书,他正在组织开展全村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讲座。

一上午的采访工作结束了,大家被驻村帮扶工作队协调争取项目改善基础条件,引导群众调整结构助推产业扶贫的实践行动所鼓舞,被该村班子尝试种植饲草玉米壮大集体经济,解决集体经济“空壳”问题的生动实践所感动。

“好吃,真好吃!好久没有吃‘大锅饭’了。”中午时分,大家一起吃着帮扶队成员掌厨做的一锅烩菜,吃着简单而又可口的饭菜,一个劲地赞叹着。

其实,在各贫困村里,帮扶队成员都吃着“大锅饭”,有时来了村干部,有时加入了办事儿的老百姓,大家都争着抢着吃“大锅饭”,吃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

该区每年筹资2000多万元,已提升改造村级综合服务中心43个,为292个村配备了床铺、被褥、炊具和取暖设施等设备。在管好、用好省财政每村5000元驻村帮扶工作队经费的基础上,从2015年9月开始,区财政每年列支78.12万元,为区直单位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发放乡镇工作津贴。

坚持激励和惩戒结合,对精准扶贫工作中流了汗、出了力、做出突出贡献、脱贫实绩显著的优秀帮扶队成员优先提拔重用,对那些身下心没下、出工不出力、作风不实、工作不力的干部坚决不予提拔。

2015年以来,全区127名扶贫业绩突出的乡镇干部和帮扶工作队成员得到提拔,17名帮扶工作队成员受到表彰奖励,重点培养后备干部4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