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创新载体提升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水平
发布时间:2016-03-22 15:46:22 新闻来源:本站编辑
定西市安定区在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中,按照“把握趋势、夯实基础、强化功能、落实责任”工作思路,科学合理划分社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探索开展虚拟养老,集中清理社区“三多”,积极倡导发展社区自治组织,全面提升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水平。
一是抓班子建设,提升能力水平。把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摆在重要位置,按照“建一流的街道社区、带一流的干部队伍、创一流的工作业绩”目标,把加强社区班子和干部队伍作为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核心任务,采取从街道机关干部中下派一批,从大中专院校招考分配招聘一批、在社区居民中择优选拔一批等办法,在做到社区党组织书记老中青合理搭配的基础上,注重将有发展潜力的街道干部充实到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中,推进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全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38.1岁、社区主任平均年龄34.9岁,全部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将社区干部培训工作纳入全区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每年对社区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1次,组织社区干部赴武汉、兰州等地先进社区学习观摩,提高街道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是抓阵地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把社区阵地及配套设施建设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关键,坚持因地制宜、着眼长远、合理规划、经济适用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争取项目补助、区财政解决、区管党费补贴、辖区单位帮扶、街道自筹等办法,加大社区场所规范化建设力度,完善便民服务、爱心服务、虚拟养老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先后投入资金890多万元,新建江夏、大城、火车站、西河、中西5个社区组织活动场所,扩建社区活动场所1个、维修改造10个、搬迁1个,平均面积达到400平方米,为社区集中办公、开展服务、组织活动提供良好环境。
三是抓组织设置,扩大工作覆盖。按照“应设尽设、合理设置、扩大覆盖”的要求,坚持有利于党员管理、有利于开展工作、有利于发挥作用的原则,结合网格化管理,优化党组织设置,依托家属院、居民区、商务区、开发区等组建区域性党组织和根据党员从事职业、年龄结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成立特色党支部,构筑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党组织工作体系。主动适应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居住人口不断增多等形势,于2012年、2015年两次研究分设社区,将原11个社区划分为21个。在社区设立党委1个,党总支部8个,党支部43个,其中成立楼院、街巷、老年、物业、文艺等特色党支部30个。
四是抓队伍建设,发挥模范作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创新组织生活方式,深入开展“送学上门”、“党员干部包党员”、“家庭党校”、“飞信课堂”等行之有效的党员管理教育模式,帮助和指导居民党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参与社区党组织开展的学习教育活动,激发党员内在活力。扎实开展“设岗定责”活动,每个社区均设置政策宣传、计生监督、环境保护、治安维护、就业咨询、家政服务、扶贫帮困等“党员模范岗”和“党员先锋岗”,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义务植树、治安巡逻、政策宣传等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和“双报到”制度,开展交通秩序维护、政策宣传、环境卫生治理、走访慰问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机关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管理新机制。
五是抓精细管理,拓宽服务渠道。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贯穿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始终,不断强化社区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凝聚功能、管理功能和维稳功能五项功能,努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步路”。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建立完善“共驻共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和共驻共建单位常委负责制,街道每年至少召开1次共驻共建联席会,社区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共驻共建会。全面实行党建工作联创、社区服务联办、辖区综治联防、文体活动联搞、环境卫生联抓的“六联”行动,充分发挥辖区单位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优势,组织开展共驻共建活动。街道社区便民服务大厅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制、首问责任制、一次告知制、流程公开制、限时办结制、AB岗位制、连心卡片制、错时坐班制、流动服务制、责任追究制等“十项制度”,采取“错时+代办”服务模式,开展“白加黑”、“5+2”错时服务,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在小区、家属院建立便民服务流动代办点,提供流动服务,有效解决居民办事多跑路、跑远路的问题。创新探索“网格化”管理模式,将社区划分为321个网格小组,在每个网格内确定一名熟悉情况、热衷于社区公益事业的居民担任网格小组长,由每名街居干部负责联系1-3个网格,形成“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中、事在网中”的责任包干负责制,构建起覆盖全面、功能互补的社区管理网络。
(撰稿: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