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完善四项机制破解四个难题 着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2017-02-17 08:58:02 新闻来源:本站编辑
安定区完善四项机制破解四个难题
着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安定区通过完善选拔管理、激励关怀、教育培训、利益联结四项机制,有效破解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量相对不足、带富能力不强、文化素质偏低、区域分布不均等难题,有效促进了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为全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完善选拔管理机制,着力破解总量相对不足的难题。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由涉农部门配合,采取“三公一考”(群众公推、支部公示、群众公评,党委考察)的选拔管理机制,定期把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和致富有方的“田秀才”、“土专家”、“能工巧匠”、种养大户、优秀村干部、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选拔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同时,通过深入调查摸底,在全面、系统、准确掌握全区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把农村实用人才划分为种养业、农产品加工、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四大类,分类登记造册,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做到“一镇一库,一村一册,一人一档”。目前,全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已达到12163人。
完善激励关怀机制,着力破解带富能力不强的难题。坚持重实际能力、重效益、重业绩、重贡献的原则,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1+5”文件》,从政策上为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保障。结合全区干部人才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相关要求,全区1445名区直及乡镇干部与农村实用人才结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帮促指导对子,从政策宣讲、致富技术和销售途径等方面为实用人才提供指导,并积极协调农业、畜牧、水务、林业等部门在技术培训、信息服务、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努力为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发展开辟“绿色通道”。强化激励关怀,着力增强农村实用人才荣誉感,全区已有1646名思想进步、带动作用好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加入了党组织,112名农村实用人才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126名年轻有为、有发展潜力的农村实用人才被列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进行培养。
完善教育培训机制,着力破解文化素质偏低的难题。整合全区教育培训资源,根据不同产业、不同层次实用人才的需求,按照“实际、实用、实效”原则,依托区农广校、乡镇业余党校、定西理工中专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邀请省市农业科技专家到区内开展培训,组织实用人才到周边兄弟县区和农业产业发展较好的山东寿光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拓宽了眼界,提升了水平。2016年,结合“双百四联”活动开展,乡镇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全覆盖,组织开展科技培训25场次、技术服务活动13场次,发放宣传资料8000多份,培训农村实用人才2814人次。深入开展农广校经济管理大专班学历教育,大力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素质,全区已有346名农村实用人才通过学习,取得了大专学历。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破解区域分布不均的难题。针对全区农村实用人才分布不平衡的实际,区委紧紧围绕“协会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致富能人聚在产业链,产销农民富在产业链”的“三链”建设目标,以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督促引导各乡镇把农村实用人才聚集在产业链上。通过组建种植、养殖、加工与流通等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切实发挥了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领头雁、排头兵和导航员作用,改变了农村实用人才分布不平衡、管理无序的状态,发挥了农村实用人才的群体优势。目前,全区由农村实用人才创建的专业合作社、协会达150个,吸引2400多名农村实用人才加入合作组织,有效促进了全区马铃薯、草牧、蔬菜等特色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