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文明建设的思考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网络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网络的呈现,是伴随着互联网时代而产生的一种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文明兴网,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11亿,网站数量达422万,各类app达到302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25亿,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39亿,在线办公用户规模达3.81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生活空间和精神家园。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舆论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给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当前,互联网信息环境复杂,信息流量大,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速度更快,交流互动更加便捷,网民思想活跃,各种观念碰撞,呈现出思想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以及道德意识模糊等新现象新问题,净化与治理网络社会文化环境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西方社会将互联网意识形态输出作为最直接的工具,不断升级对我国的网络攻势。“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西方宪政民主”等错误思潮对思想理论传播格局和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

因此,建设网络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迫切性,随着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需及时对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信息坚决打击,对散布色情、进行人身攻击等言行坚决管控,对建设性意见及时吸纳,对提出的困难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及时廓清,对怨气及时化解,对错误及时纠正。探索建设高水平的互联网舆情预警分析系统,及时发现网络敏感热点舆情,及时分析研判,总结典型舆情传播规律,提高舆情应对水平。建立健全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一体化受理处置体系,坚决打击有害信息在网络空间传播蔓延。要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内容创新、方式方法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养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推进网络文明建设需要我们着重培养公民的人文素质,充分借助社会文化力量和利用公共环境资源,坚持“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以文明的、健康的社会环境与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公民的心灵建设,使每个公民都能确立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让网络社会文明行为蔚然成风。